Search


【轉型求生】便利店能靠送貨服務打敗亞馬遜嗎?

在亞馬遜崛起的時代...

  • Share this:


【轉型求生】便利店能靠送貨服務打敗亞馬遜嗎?

在亞馬遜崛起的時代,美國的15.2萬家便利店仍能生存下來,甚至更加興盛。因為它們是購買雪糕和香煙等商品的最快捷方式。由於在城市街角和郊區道路上無處不在,它們基本上不把互聯網放在眼內。

不過,新冠病毒在短時間內令這種商業模式面臨挑戰。自3月疫情席捲美國以來,實體店購物大幅減少,7-Eleven、Circle K和Casey’s General Stores這些大型連鎖便利店紛紛通過DoorDash、Postmates和Uber Eats等第三方外賣平台,在成千上萬個地點加緊推出送貨服務。

在疫情來到前,便利店每年出售的汽油數量已略為下降。現在,由於新冠病毒導致燃料需求減少,食物和日用品的外賣銷售額就對便利店行業變得更為重要。在過去四年,該行業的非燃料收入每年增長10%,在2019年達到了2350億美元。不過,新冠病毒也促使其他類型的零售商進軍電商領域。它們都承諾提供快速服務,而這本來是便利店的拿手好戲。

雜貨店採用Instacart的配送服務,家庭式商店登記送貨應用程式,連鎖餐廳投資網上外賣業務。與此同時,亞馬遜也在擴大一小時送達服務。於特定地方,它承諾在一小時內送達包括汽水和剃鬚刀等的便利店常見商品。8月,DoorDash推出了網上便利店DashMart,承諾從自己的配送中心發貨,在30分鐘內送達數千種商品。這個速遞巨頭在芝加哥、鳳凰城等八座城市推出了這項服務,並計劃在短期內覆蓋更多地方。

便利店營運商為種類繁多的商品提供送貨服務,例如牛奶、雞蛋、朱古力蛋糕、感冒藥、咖啡濾紙等等。不過,通過網上方式服務顧客也有諸多挑戰。特別是,送貨上門令成本上升,進一步攤薄便利店本來就已經微薄的利潤空間。「促使商店探索外賣業務的壓力越來越大,但外賣不易做,」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分析師巴塔舒斯(Jennifer Bartashus)說,「從短期看,它滿足了那些不想進入商店的消費者的需求,但其長期盈利能力仍有疑問。」

#便利店送貨 #7Eleven #CircleK #新冠疫情
(本文節選自《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第203期,如欲查閱全文,歡迎訂閱)
★★訂閱聯絡方法
網站:www.bbwhk.com
電郵:bbwhk_cir@modernmedia.com.hk


Tags:

About author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是由彭博(Bloomberg LP.)旗下Bloomberg Businessweek授權許可,由現代傳播控股有限公司出版及在港台地區售賣之Bloomberg Businessweek繁體中文版。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將以來自英文版《Bloomberg Businessweek》的國際報導及由現代傳播分佈香港、大中華甚至亞洲地區的資深編輯團隊所撰寫的商業及金融資訊類內容為特色,為港台地區讀者提供具國際視野的商業資訊及知識。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隔周三在香港以雙周刊形式出版, 在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亦歡迎各位讀者及大型機構進行訂閱。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是由彭博(Bloomberg LP.)旗下Bloomberg Businessweek授權許可,由現代傳播控股有限公司出版及在港台地區售賣之Bloomberg Businessweek繁體中文版。
View all posts